用DNA存数据 福建科研团队获重要突破
更新于:2024-08-20 10:58:39
记者从嘉庚创新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杨朝勇教授和张惠敏副研究员团队在DNA信息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信息化浪潮带动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数据产出量的爆炸式增长。全球数据量的增加,将远远超出当前主流存储技术(包括磁性、光学和固态存储)的容量。寻求全新的存储介质与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据介绍,脱氧核糖核酸(DNA)因其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更长的保存时间和更低的功耗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候选者。目前,DNA信息存储已初步实现信息的写入、存储和解码的完备流程。然而,当前大多数工作依赖于大型DNA商业化的服务或仪器以实现信息写入与读出,这种非连续且非专用的模式使DNA信息存储在更广的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难以系统性自动化所造成的高读写延时,复杂且昂贵的服务或仪器所带来的高准入门槛,以及闭源性分布式处理所导致的高信息安全风险等。
针对当前DNA信息存储领域面临的写入-存储-读取一体化难题,该实验室项目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Digital Microfluidics, DMF)的全自动化DNA信息存储解决方案,即DNA-DISK平台。这一创新平台实现了DNA信息存储全流程的集成化、自动化和小型化。
DNA-DISK平台首次采用单碱基酶促合成技术进行信息写入,有效降低了信息编译的冗余度,为数据写入提供了一种环保且经济的方法;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DNA进行片上测序,实现了信息的原位解码。此外,通过热响应凝胶封装技术,DNA信息得以在芯片上实现原位封装,不仅提升了芯片的便携性,还可以防止DNA的降解。项目团队设计了配套的桌面式仪器,使得DNA信息存储操作变得像使用U盘一样便捷,能够在多种通用场景下完成信息的写入、存储和读取全流程操作。
为了验证DNA-DISK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团队利用该平台对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以及《茉莉花》乐谱文件(共228比特,读写延时4.4分钟/比特)进行了编码和存储,并成功实现了信息的准确解码。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DNA-DISK平台的可行性,更展示了其在未来发展成为DNA硬盘的巨大潜力,为DNA信息存储带来了新思路。
该工作在嘉庚创新实验室杨朝勇教授和张惠敏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堃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嘉庚创新实验室科技项目等资助。(记者 李珂)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宣讲活动综述
- "黑神话:悟空"手游版是否存在?手机上能否畅玩?
- ROG游戏手机9系列开售 骁龙8E+185Hz屏 4999元起
- 236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首次对外完整公布
- 招聘人数7969人!福建这场大型招聘会别错过
- 厦门全市首张海鲜卷小作坊拿到登记证
-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举行颁奖仪式
- 晋安区乡村振兴丰物大集活动举行
- 福州今年第七次土拍收官成交金额43.67亿元
- 员工称胖东来不卖农夫山泉绿瓶水:胖东来自营矿泉水上市,售价1.2元/瓶
- 两岸职业技能选手福建平潭切磋技艺
- 黑神话获金摇杆年度游戏奖和最佳视觉设计 官方发文感谢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
- 日本核心CPI连续38个月同比上升
- 为两岸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 不要接!不要接!福州两人差点损失60万元
- “山水相连 情感交融”两岸书画交流展在厦门举办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