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两岸:想家、寻家、成家

更新于:2024-09-20 09:35:30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谈昦玄、许雪毅、吴剑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至中秋,圆月当空照两岸,最是一年想家时。

浅浅海峡承载厚重历史,两岸同胞经历相望相盼、鱼雁传书、往来团聚,留下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想家、寻家、成家,诉说着同一个心事--回家。

想家:明月寄相思

春天乎草仔发芽/亲像阿母你乎我生命/春风送我离开故乡/亲像阿母你在不甘我只有温暖没变化/思念故乡的心情谁人知。14日晚,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北京举办,台湾音乐人杨慕弹唱自己作曲的歌曲《原乡》,抒发游子之情。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多少中秋夜,多少台湾同胞望明月、思故乡,声声叹、声声泣。

1949年后的数十年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对峙,两岸骨肉音讯不通。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却不能自由来往呢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

这封特别的家书,如暖风吹过海峡,触动了台湾老兵思乡的心。他们高声呐喊,想要冲破阻碍,敲开两岸封锁之门。

1987年,两岸恢复民间交流。第二年,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启程赴大陆,他们身穿特意定制的外套,想家二字赫然印在胸前,令人动容。

想家的人,终要回家。1991年,年过半百的台湾律师高秉涵终于回到山东菏泽,离家40多年的他蹲在村外大哭一场。多年来,他致力于带更多人回家--迄今他已将近200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故里。有的骨灰被送回家人手中,有的按照嘱托撒在家乡土地上。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流传两岸,道不尽台湾同胞对家的思念。

团圆,是两岸同胞庆中秋的第一关键词。曾经,家书难寄,如今,许多台湾同胞通过视频通话,让思念跨越海峡,直抵亲人心头。

寻家:天涯共此时

万里江山望不尽,家与故人今安在?

对于有些人来说,回家的路只需走一天,但寻家的路却走了几十年。

1993年,来自台湾彰化的周煌顺首次到大陆寻根,一晃30年过去,这趟旅程终于画上句号。2023年,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帮助下,他通过台港澳侨寻根寻亲公益平台,在晋江围头村找到了自己的老家。

2023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桂林村举行了一场林氏父女认宗祭祖仪式。在升腾的烟火中,台胞林筱蓉和父亲终于找到回家的路。林筱蓉说:来大陆创业这几年,落叶归根始终是我们这些游子的心愿。

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纵然海峡相隔,台胞们从未停止寻根问祖的脚步,更有人在寻家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四百多年前,祖先驾着木船,赴台垦拓谋生。几世纪后,我坐着海峡号轮船,几小时就从台湾回到故园。真是沧海桑田!1989年出生于台湾嘉义的林智远来大陆创业,不仅找到了祖籍地--福建省平和县安厚镇,还萌生了在祖籍地修缮开发古厝、开拓乡村旅游的美好愿望。

每本族谱背后,都蕴藏着割不断的记忆和说不完的期盼。

在互联网时代,两岸青年也加入寻根队伍,用数字技术跨越海峡,让溯源更便捷,把过去献给未来,让两岸血脉紧紧相连。

今年10月1日起,《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将开始施行,支持闽台宗亲、乡亲、姻亲利用闽台关系档案开展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活动,为更多台湾同胞寻家。

成家:续写家国梦

台北人陈奕廷和宁德人郑如英,嘉义人江桢樑和福州人林霞,桃园人简以信和莆田人邹晓娜12日晚,福满中秋夜,两岸一家亲2024年两岸同胞迎中秋联谊活动在福州举行,两岸婚姻代表分享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有人已相亲相爱30多年,有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

有看见思慕的人,惦在阮梦中,难分难离今年6月,在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现场,台胞熊天平和大陆爱人杨洋曾用闽南语歌曲《思慕的人》唱出绵绵深情。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台湾艺人,一个是热情奔放的北方姑娘,两人因对音乐共同的热爱而牵手,已携手走过19个春秋,成为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的12届元老。

这些年,许多台胞来大陆定居,成为大陆女婿、大陆媳妇。穿越海峡的牵手,建设起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为两岸大家庭铺设双向奔赴的美好未来。

对台湾青年陈晓文而言,到大陆来,既是走上回家的路,也是踏上成家的旅程。2002年,她回到祖辈的故乡,见到了课本中的寒山寺,听到了熟悉的吴侬软语,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与苏州小伙喜结良缘,如今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目前已有超40万个两岸婚姻家庭。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闽台佳偶超12万对,占两岸婚姻总量近三分之一,是两岸婚姻数量最多、最集中的省份。

福建晋江围头村是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战争前线,如今已汇聚了近150对两岸夫妻,炮战第一村成为两岸通婚第一村。

有泪有笑,悲欣交集。走过大半个世纪,岁月变迁,不改的是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期盼。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话两岸,盼月圆,更盼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