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创新实验室:敢为人先 蹚出一条路

更新于:2024-11-09 09:30:31

五年来,实验室在成果转化、原始创新、人才培育上持续突破,累计转化170余项成果,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突破8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重大创新成果30多项。7日,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闽都创新实验室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成绩。

这份成绩单让人刮目相看。这个年轻的新生代科研机构到底创在何处、新在哪里?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闽都创新实验室主任洪茂椿,寻找答案。

做别人不能做、做不了的事

闽都创新实验室的新一代大功率LED研发实验室内,研究员周有福专心地对绿色荧光陶瓷薄片进行波长实验。不到两公里外的中科芯源生产车间,陶瓷片摇身一变成为销往海内外的全球首例万瓦级海洋照明灯。

实际上,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要经历的远不止两公里。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被科学家称为死亡之谷。中试研发则是跨谷的关键环节。2019年,闽都创新实验室获批筹建,肩负起搭建中试平台的重任。

实验室就是要做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洪茂椿将闽都创新实验室发展思路总结为: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产业化最初一公里。

为成果保驾护航,科研人员需要无数次深入企业。成果转化结束,并不意味着服务画下句号,科研人员还会结合市场需求,挖掘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筛选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金果子接连落地。目前,实验室累计落地转化高功率皮秒激光器等创新成果170余项,孵化成立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新增利税超13亿元。

选项目不选帽子

面对人和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洪茂椿讲起闽都创新实验室的发展历程。

实验室成立之初,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从零起步。

首先要聚人才。洪茂椿表示,当时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抽调了不少管理人员和科研人才到实验室帮忙。同时,他还发挥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资源优势,赴全国各地网罗优秀人才。

何谓人才?闽都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郑发鲲记得,在实验室第一次全体大会上,洪茂椿强调要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破除四唯。实验室只选项目不选帽子。洪茂椿说。

抓创新不问出身,让实验室和发明家拥有了更多机会。2021年,只有本科学历的程烨带着刚具雏形的量子云码技术,加入闽都创新实验室。依托实验室,程烨团队孵化成立了量子云码公司。目前企业估值达11.9亿元。

如今,实验室自主引进了13个高水平研发团队,其中有院士、有国家级人才、有台湾团队。

有好项目,有人才,钱不是问题。洪茂椿表示,通过成果转化直通车揭榜挂帅赛马等行动,实验室将人才、科技等要素送入企业,将资本、产业等要素接入实验室。同时,为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实验室将成果转化收益的70%奖励给研发团队,探索人才室企互聘共用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机制。

勇当未来创新生力军

这段时间,洪茂椿忙着全国跑,他牵头研发的精准肿瘤诊疗一体化稀土医用光电材料,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该产品和技术可实现肿瘤细胞组织的超强超快识别和精准靶向治疗,有望引领国际肿瘤精准诊疗一体化技术发展。

该成果预计5到10年投入临床,这将形成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市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他说。

洪茂椿认为,一流的研究机构要研究一代,转化一代,更要储备一代,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为此,实验室利用中国牌晶体开发了百瓦级皮秒激光器,在稳定性上已达到进口产品的水平,将降低我国对进口高功率皮秒激光器的依赖,解决卡脖子现状。

对下一个五年,洪茂椿许下期望:希望能够全面高质量建成省创新实验室,凝聚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部分方向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科技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助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光电信息领域材料和器件集成与应用综合研究创新平台。(记者 林榕昇)